我国首口超长水平段深层煤岩气井 —— 吉深 8-3 平 01 井于 2025 年 7 月 14 日在山西省永和县顺利完钻,标志着我国在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。
这口井不仅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,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技术突破:重新定义煤岩气开发标准
吉深 8-3 平 01 井井深 5353 米,水平段长度达 3036 米,煤层钻遇率高达 97.4%,创下深层煤岩气水平井水垂比最大、水平段最长、"一趟钻" 进尺最多(6.7 天完成水平段钻进)、机械钻速最快等多项纪录。其技术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:
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: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刻画、近钻头 GR 成像与旋转导向技术结合,实现水平段轨迹精准控制,避免传统钻井中常见的 "脱靶" 问题。
例如,实时决策中心可根据井下数据动态调整钻头路径,确保钻头始终在煤层中穿行。
高强度钻完井工艺:采用 "大扭矩螺杆 + 个性化钻头" 组合,配合强抑制高性能钻井液体系,在 5353 米超深地层中实现稳定钻进。
"旋转 + 漂浮" 下套管工艺则解决了超长水平段套管下入难题,套管下入成功率达 100%。
院士领衔的协同攻关: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、孙金声现场指导,确立 "多快好省" 技术路线,历经近 6 个月、10 余轮次方案论证,最终实现系统性技术突破。
能源战略:开辟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新战场
该井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煤岩气田 —— 大吉气田的标志性工程。
目前,大吉气田日产气量达 650 万立方米,累计生产煤岩气超 36 亿立方米,折合油气当量突破 280 万吨,相当于每年替代标煤 468 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10 万吨。其战略价值体现在:
资源潜力释放: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已探明煤岩气资源量超 6000 亿立方米,吉深 8-3 平 01 井所在的永和区块是核心富集区。
该井的成功,使深层煤岩气开发从试验阶段迈向规模化生产,预计 2025 年大吉气田将建成 200 万吨油气当量产能,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油田。
能源结构优化:煤岩气作为低碳清洁能源,碳排放强度较常规天然气低 15%-20%。
以吉深 8-3 平 01 井所在的大吉区块为例,其年产气量可满足山西省 10% 的天然气需求,减少燃煤消耗 260 万吨,助力 "双碳" 目标实现。
产业链带动效应:永和县依托煤岩气开发,规划建设 "煤成气勘探开采 - 管网建设 - 储气调峰 - 综合深加工" 全产业链,预计 2025 年煤成气年产量达 15 亿立方米,工业总产值突破 70 亿元,带动就业超 5000 人。
国际引领:实现非常规能源开发弯道超车
相较于北美以页岩气为主的开发路径,我国另辟蹊径聚焦煤岩气,形成独特技术优势:
技术自主创新:吉深 8-3 平 01 井采用的超长水平段钻井、超临界 CO₂聚能压裂等技术,打破了国外对深层油气开发的技术垄断。
例如,其水平段长度是美国同类井的 1.8 倍,而钻井成本降低 30%。
全球示范价值:国际能源署(IEA)评价,中国煤岩气开发 "为全球非常规能源开发提供了新范式"。
美国标普全球副董事长丹尼尔・耶金指出,中国石油的创新成果 "将对全球煤岩气发展产生重大引领作用"。目前,我国已向 "一带一路" 国家输出煤岩气勘探开发技术,推动国际能源合作。
未来方向:构建多能互补能源体系
吉深 8-3 平 01 井的成功,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:
技术迭代升级:中石油计划培育地质工程一体化 3.0 技术模板,攻关 3 公里超长水平井、超临界 CO₂压裂等前沿技术,目标 2027 年实现煤岩气单井产量再提升 50%。
产业融合发展:永和区块正推进 "地上风光发电 + 地下煤岩气开采" 多能互补项目,利用采气余热供暖,年节约标煤 12 万吨;同步建设 LNG 调峰提氦制氢项目,延伸产业链价值。
区域协同开发:以吉深 8-3 平 01 井为起点,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将形成 "井工厂" 集群开发模式,通过智能化平台实现多井同步压裂、集中集输,降低开发成本 20% 以上。
吉深 8-3 平 01 井的钻成,是我国能源勘探开发从 "跟跑" 到 "领跑" 的生动实践。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所言:"这口井不仅钻出了技术高度,更钻出了能源安全的深度和绿色发展的温度。"
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和产业链完善,煤岩气有望在 2035 年前形成 400-500 亿立方米年产能,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柱之一。